瞭望東方周刊第27期封面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張瑜  王元元/北京  深圳報道
  數據改變生活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北京,可以通過智慧停車誘導系統,提前預訂車位;在上海,可以通過無線醫院系統網上免費預約,無線藥房將會提前為你準備好藥品;在佛山,可以利用電話或者網絡購買食品,通過手機短信快捷取貨,等等。
  這些都是已經出現或者正出現在我們身邊的細微變化,改變並影響著越來越多人的生活。作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這些曾經被視為“烏托邦”的圖景,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智慧城市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就像回答“什麼是好人”一樣困難。每個機構、每個城市、每個企業,乃至每個個體……都有基於自己立場和發展階段的不同理解。
  然而,不管有多少種涵蓋政務、交通、醫療、教育、能源、生活服務等令人眼花繚亂的應用,智慧城市都需要一個明確的基本架構。碎片式的“智慧項目”並不能構建智慧城市,不認清這一點,智慧城市難免落入“拼圖游戲”的尷尬困局。
  舶來與本地化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由IBM提出,其對智慧城市的定義為: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等在內的各種需求作出智能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在IBM的構想中:永不堵塞的街道、安全放心的食品、取之有道的能源等,都是可以實現的理想生活。這曾被業內專家看做是全球關於智慧城市設計的“最佳模板”。
  智慧城市一說在引入中國後,其概念也發生了相應的發展創新,實現了“本土化”。
  比如,華為對於智慧城市的構想是:有效利用物聯網、通信網、互聯網的三網融合技術,讓平安的城市、高效的政府、綠色的產業、幸福的民生變為現實。
  而中興通訊認為,作為城市管理者主體的城市政府,其核心需求在於:用現代科技手段更好地協調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體來說,就是要對城市交通、市政、安全、經濟產業和公眾服務等各方面作出統籌規劃,保證城市經濟高效低成本運營,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管理、民生服務高品質,實現城市運營的“智慧化”。
  神州數碼軟件工程院院長謝耘則認為,智慧城市最大的特征是“融合”, 它首先是在構建現代城市管理和服務平臺的過程中,將政府職能與信息技術充分融合,解決醫療、交通、 能源供給、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社會管理服務問題;與此同時,通過信息技術與其他業態的融合,還能催生一系列新產業,為社會經濟的持續繁榮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
  “在‘中國式’智慧城市中,‘智’指智能化、自動化,代表城市的智商;‘慧’指靈性、人文化、創造力,代表城市的情商。”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規劃設計所總工程師王愛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完整的智慧城市就是“智商+情商”的組合,其在智能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人的參與性和創造性,要充分發揮人的智慧和物的智能。
  “各地的建設者必須明白:智慧城市不是裝備的智能化,而是城市管理和治理的智能化。”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發展改革處副處長鄭明媚對《瞭望東方周刊》強調說。
  “三個一”架構
  撥開紛繁蕪雜的各種應用,智慧城市的內核是一個基於信息通信技術(ICT)的高度有效運行的系統,這個系統實時搜集城市每個個體的信息(通過RFID、傳感器、攝像頭等),傳輸到互聯互通的各個數據庫,再經過分析(雲計算和大數據),獲取一定的應對和處理機制,從而提升整個城市管理系統及各個分支系統的效率。
  中興通訊副總裁徐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業內對智慧城市的“三個一”架構已經有了共識:一張網絡,一個城市數據中心,一個平臺。
  首先是網絡——通信網、互聯網及物聯網的統一與融合。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這是目前許多數據和信息藉以傳輸的通道。
  核心是集中且通暢的城市數據中心。
  第三是一個共享的系統和平臺,在此基礎上提供各種智能的應用。
  通信與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基礎,從而實現城市的數字化。只有在數字化的前提下,才能談智慧化,沒有數字信息基礎,智慧城市就無從談起。
  “獲取信息和數據是最重要的。只有一座城市這麼個複雜的系統才有這麼大的數據,而我們需要對大數據進行分析,才能獲取智慧。”徐明說。
  智慧城市,正是建立在全面充分的大數據基礎上的。
  來自城市各個角落、各個層面的信息交互起來、分享起來,才能夠實現數據的挖掘,這是智慧化的關鍵步驟。這個步驟,不完全是技術性的問題,更是城市管理思想問題,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就必然有中國的特色和需求。
  作為通信巨頭,中興和華為都在積極佈局4G網絡。這對智慧城市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沒有一張快速、安全和穩定的移動網絡,許多視頻數據便不可能傳輸。
  中國的智慧城市廠商提供的服務不盡相同,但基本都會參考這種架構。
  不同於一些集成式廠商,中興選擇了貫穿整個智慧城市三層架構的產業鏈條。除了採用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從前期就參與政府智慧城市項目的規劃和設計,在應用層面,中興也已有近20家涵蓋各個領域的專業子公司。
  政府數據開放是關鍵
  對所有智慧城市的建設者來說,政府的數據開放是成敗的一個關鍵。
  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還未得到有效解決。
  大部分接受採訪者認為,政府各部門對開放和共享數據並不太積極,不大願意放棄部門利益和權力。
  “比如公安、城管和交通部門都有各自的視頻監控系統,分佈也不一樣,當你出於需要借用其他部門的視頻資料時,需要經歷提交申請、簽字的流程,中間會耽擱大量的時間。而一旦數據開放和共享之後,除了自己部門的數據之外,可以在有權限的情況下隨時從後臺調取所需的任何數據。這對於減少審批、簡政放權是最好的落實。”徐明表示。
  曙光集團副總裁聶華提出,除此之外,更重要的現實問題可能是,許多部門甚至連搜集和統計數據的工作都沒做好,這種情況下如何共享?
  “我曾跟工信部一位官員交流,他對此持不樂觀態度。因為政府部門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數據準不准,他自己說了算。當數據開放共享之後,一些部門的弱點便會完全暴露出來,這是他們所不願面對的,勢必要經歷一個痛苦的轉型期。”他說。
  當然,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安全考慮”。尤其是“棱鏡門”事件之後,信息安全已經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這也成為政府部門的一個現實擔憂。
  “不安全,我們應該去討論如何保證安全,而不是因此就乾脆不做了。”神州數碼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李繼剛認為。
  徐明則樂觀地認為,在PPP模式下,當企業與政府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可以從頂層設計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從規劃開始,就跟政府達成了共識,要把各個部門的大數據平臺構建在一起,未來他們的數據會存儲在一個共享的中心。”
  各個廠商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安全體系。
  “我們有系統化的安全方案,比如內外網的物理隔離,數據加密、分權限管理等手段。”徐明說。
  李繼剛表示,應該從政策和法規上解決信息共享的問題,甚至應該是“強制性”的規定。但也應給予政府一定的利益補償,“這些數據是有商業價值的,應該建立一個合法合理的機制,以便充分挖掘這種價值。”
  近期由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牽頭制定的《關於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已明確提出,要建立信息共享的跨部門協調機制,本部門建設管理的信息資源可授權需要該信息資源的其他部門無償使用。
  “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也正在採取相應的措施加以糾正。”王愛華說。
上一頁1234下一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47msvfy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